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finance.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finance. Show all posts

Sunday, December 16, 2012

同樣打自傷拳 為何星巴克贏、華碩輸? - Yahoo!奇摩新聞

同樣打自傷拳 為何星巴克贏、華碩輸? - Yahoo!奇摩新聞

Reload 

在戰場上,有一種戰略:原弱勢的競爭者,以表面上可能傷己的行動,爭取反轉契機,靠「拿到的比輸得多」,贏得戰爭;商場上,這樣的戰略也很常見,原本市占率排名居後的競爭者,推出低價產品,發動價格攻勢,務求在最短時間內反轉競爭態勢。這,就是「自蝕策略」。又是什麼情況下,才夠有資格發動「自蝕」戰略呢?

自蝕成功要件一:不能只看市占,還要獲利最大化
二○○七年十月,華碩Eee PC700小筆電推出上市,體積小,功能恰恰好,然而新台幣一萬到一萬五千元售價,僅有傳統筆電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僅僅二○○八年上半年,華碩Eee PC出貨量超過兩百萬台,遠超過前一年五十萬台的出貨量三倍,華碩在筆電市場的全球市占率,也由第九名提升為第五名。
看來勢頭大好的市場,卻在同年七月市場老二宏碁推出八‧九吋小筆電AspireOne之後,一夕反轉,那一年第四季EeePC因為庫存過多,華碩出現成立十九年以來首次的季虧損。
換句話說,企業在盤算是否發動自蝕策略時,心裡要想的不只是,「我自蝕本身現有產品可以贏得市占率,」還要算算, 一、價格破壞可以做到什麼程度?邊際利潤下降空間有多少?二、如果想要增加總獲利,手上必須還有什麼要件,可以一搏最終勝局。
看看另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品牌星巴克,在二○○九年三月,所推出的即溶咖啡品牌「VIA Ready Brew」。
自蝕成功要件二:不會影響主力商品,另添動能
即溶咖啡?還有比它更容易侵蝕星巴克既有高價品牌形象的產品嗎?消費者會不會買了星巴克即溶咖啡,就不會去星巴克的店裡消費了?
事實上,在美國每年六百五十億杯咖啡消耗量中,星巴克店裡消費的咖啡量只有四%,即溶咖啡占全部咖啡消耗量的70%,雖然星巴克的即溶咖啡,會降低顧客的來店消費量,但卻可以吸收其他96%的消費者,來購買星巴克即溶咖啡。上市之後,不到八個月時間,就搶下高價即溶咖啡30%市場,而且本業營收繼續成長,並沒有受到侵蝕,也就是說,自蝕並沒有發生,反而搶下了新市場。
講到這裡,讀者一定會說,從華碩或是星巴克的例子來看,自蝕策略是強者越強的戰略,規模不夠大、不能深度掌握市場的玩家,打自蝕價格戰根本不聰明,這答案,可以說對,也可以說不對。
1999年初,台灣行動通訊市場被三家龍頭業者占據:台灣大哥大、中華電信與遠傳共拿下90%市占率,排行市場老四的和信電訊,不僅市占率低,掌握的用戶四成以上都是低貢獻度的預付卡客戶。前三名的業者為了進一步搶占市占率,紛紛推出低於百元的低月租費方案,這個舉動壓縮了和信電訊預付卡業務再成長的空間。
自蝕成功要件三:敢出險招,讓對手不敢跟進
怎麼辦?毫無競爭資源的和信電訊出了險招,推出了針對高貢獻度客戶資費方案「哈啦900」,標榜網內互打五分鐘免費,網外一分鐘通話費率大幅下降。這個對於每個月通話量大的用戶很有價格競爭力的方案,成功讓和信從其他業者手中吸引了高貢獻度的用戶。
和信為什麼敢推?因為它的高貢獻度用戶本來就少,它知道,我從競爭者身上吸收到的,將多於我本身的損失。和信市占率只有10%,其他業者大約都是30%,規模大的業者打算盤,無論如何推出高資費方案都可能得不償失,只會產生價格戰,因此沒有動機去模仿和信的策略,做價格破壞。
自蝕策略能做,前提是你的對手無法或沒有誘因仿效。不管是自身累積的競爭優勢,或是因為市場情勢足以阻絕對手跟進。任何的策略選擇,都是精密的計算與心理戰,在棋盤上衡量對手,也衡量自己的對應能耐,只算下一手是絕對不夠的。
§

Wednesday, September 19, 2012

億萬富翁神奇公式:1.4萬×(1+20%)×40年=1.0281億 - Yahoo!奇摩新聞

Ref: 億萬富翁神奇公式:1.4萬×(1+20%)×40年=1.0281億 - Yahoo!奇摩新聞


富人何以能在一生中積累巨大的財富?闊佬們究竟擁有什麼特殊技能,是那些天天省吃儉用、日日勤奮工作的上班族所欠缺的?到底理財致富的條件何在?答案是:神奇公式!
這個「神奇公式」假定有一位年輕人,從現在起每年定期存款 1.4 萬元,享受平均 5% 的利率,如此持續 40 年,他可以積累的財富為 1.4 萬元 × (1 + 5%) × 40 = 169 萬元。
但是,如果這位年輕人將每年應存的錢全部投資到股票或房地?市場,並假定能獲得年均 20% 的投資報酬率,則 40 年後,他能積累多少財富?一般人猜測是在 200 萬元至 800 萬元。然而,「神奇公式」給出的答案是 1.0281 億元!
而這個資料,乃依照財務學計算年金的公式得到: 1.4 萬 × (1+20%) × 40 = 1.0281 億。試試將這個天文數字與前述平均投資報酬率僅為 5% 的定期存款相比,你會發現兩者收益的差距達 70 餘倍之巨,多麼令人驚訝!
香港《大公報》引述《上海金融報》報導,儘管這個「神奇公式」聽來很是懸乎一個 25 歲的上班族,若依此方式投資到 65 歲退休,就能成為億萬富翁。如此,全世界闊佬將遍地都是,一抓一大把。相信這種情景出現的概率不高,因?一般情況下,沒有多少人會將之進行到底。畢竟漫長的 40 年裏,會發生多少不可預料之事。
顯然,「神奇公式」真正的目的,是告訴人們投資理財並無什麼複雜技巧,最重要的乃是觀念。每個理財致富的人,只不過是養成了一般人不喜歡、且無法做到的習慣而已,即投資理財的能力。如此,那些令人困擾的貧富問題就有了「基本標準」的答案:一個人一生能積累多少財富,不取決於賺了多少,也非一味開源節流,而是取決於如何理財。這便是致富的關鍵。
你認為自己是一個貧窮的人嗎?如果是,你是否想過改變自己的現狀,從現在起積累自己的財富,邁向富人的行列?讀讀以下的這些理財哲學,或許會對你有所?發。
A、將生活費用變成第一資本
一個人用 100 元買了 50 雙拖鞋,拿到地攤上每雙賣 3 元,一共得到了 150 元。另一個人很窮,每個月領取 100 元生活補貼,全部用來買大米和油鹽。同樣是 100 元,前一個 100 元通過經營增值了,成為資本。後一個 100 元在價值上沒有任何改變,只不過是一筆生活費用。 (接下頁)
貧窮者的可悲就在於,他的錢很難由生活費用變成資本,更沒有資本意識和經營資本的經驗與技巧,所以,貧窮者就只能一直窮下去。
財智哲學:渴望是人生最大的動力,只有對財富充滿渴望,而且在投資過程中享受到賺錢樂趣的人,才有可能將生活費用變成「第一資本」,同時,積累資本意識與經營資本的經驗與技巧,獲得最後的成功。
B、最初幾年困難最大
其實,貧窮者要變成富人,最大的困難是最初幾年。財智學中有一則財富定律:對於白手起家的人來說,如果第一個百萬花費了 10 年時間,那麼,從 100 萬元到 1000 萬元,也許只需 5 年,再從 1000 萬元到 1 億元,只需要 3 年就足夠了。
這一財富定律告訴我們:因為你已有豐富的經驗和流動的資金,就像汽車已經跑起來,速度已經加上去,只需輕輕踩下油門,車就會疾駛如飛。開頭的 5 年可能是最艱苦的日子,接下來會越來越有樂趣,且越來越容易。
財智哲學:貧窮者不僅沒有資本,更可悲的是沒有資本意識,沒有經營資本的經驗和技巧。貧窮者的錢如不是資本,也就只能一直窮下去。
C、貧窮者的財富只有大腦
人與人之間在智力和體力上的差異並不是想象的那?大,一件事這個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的效果不一樣,往往是一些細節的功夫,決定著完成的質量。
假如一個恃才傲物的職員得不到老闆的賞識,他只是簡單地把原因歸結為不會溜鬚拍馬,那就太片面了。老闆固然不喜歡不尊重自己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他能看出你的價值。同樣,假如你第一次去辦營業執照,就和辦證的人吵得不可開交,可以肯定,你開的那個小店永遠只能是個小店,做大很難。這樣的心態,別說投資,連日常理財都難做好。
很多投資說到底是一種賭博,賭的就是將來的收益大於現在的投入。投資是件風險極大的事,錢一旦投出去就由不得自己。
貧窮者是個弱勢群體,從來沒把握過局勢,很多時候連自己也不能支配,更不要說影響別人。貧窮者投資,缺的不僅僅是錢,而是行動的勇氣、思想的智慧與財商的動機。(接下頁)
貧窮者最寶貴的資源是什麼?不是有限的那一點點存款,也不是身強力壯,而是大腦。以前總說思想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實在我們這個時代,思想不僅是精神財富,還可以是物質化的有形財富。一個思想可能催生一個產業,也可能讓一種經營活動?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財智哲學: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差別不是高矮胖瘦,而是裝著經營知識、理財性格與資本思想的大腦。
D、對自身能力的投資
有一位偉人的話,大意是一個人的價值大小,不是看他向社會索取多少,而是看他貢獻多少。相比之下,按勞分配並不是按你的勞動量來分配,而是要你生產出更多的價值。只要你願意,你勞動的能力越強,創造的價值越多,就越可能獲得高的收入。多勞多得的根本是質而不是量,貧窮者最根本的投資是對自身能力的投資。
財智哲學:說到資本家,貧窮者就聯想到那些剝削工人剩餘勞動價值的人,心中自然有種抵觸。實際上,只要你願意,你也可以當資本家,資本市場是向每一個人開放的,其中也有你的那一份天地。
E、教育是最大投資
學歷只是一般教育的證明,學校裏學到的只是一些綜合性的基礎知識,人一輩子都需要重新學習。有一篇報導,江蘇省 2003 年高學歷 (本科及以上) 者人均年收入超過 11 萬元,小學文化程度者只有 3708 元,二者相差近 30 多倍。經濟收入的懸殊,已經造成實際上的高低貴賤。在當今社會,要想過上稍稍像樣一點的生活,就必須有一個高學歷。
財智哲學:教育是最大的投資,對很多貧窮者來說,他們的命運是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關的。因為貧困不是一種罪過,但貧困中的人都不得不承受它的惡果。
F、勿以運氣讓貧窮開脫
關於資本的故事每個人都聽過不少。比如某個美國老太太,買了 100 股可口可樂股票,壓了幾十年,成了千萬富翁;某位中國老太太,捂了 10 年深發展原始股,也成了超級富婆。故事的主角都是老太太,笨頭笨腦,居然一彎腰就撿了一個金娃娃。
從理論上講,美國老太和中國老太的投資都是成功的,但對更多的人而言,卻很難有什?推廣價值。兩個老太憑什麼能夠堅持捂股?不是理智的分析,也不是堅定的信心,而是什麼都不懂,要麼是壓在箱底忘在腦後了,要麼是運氣的因素。貧窮者把很多事情都歸於運氣。因為只有運氣是最好的藉口,可以為自己的貧窮開脫。「運氣不好」是所有失敗者的療傷良藥。
財智哲學:在商品經濟時代,人人都會有運氣,不勞而獲不僅是可恥的,而且是不可能的。一個人之所以有權獲得收入,是因為他讓社會生產出了產品,社會才給了他的回報。
G、知本向資本靠攏
有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國王要感謝一個大臣,就讓他提一個條件。大臣說:「我的要求不高,只要在棋盤的第一個格子裏裝 1 粒米,第二個格子裏裝 2 粒,第三個格子裏裝 4 粒,第四個格子裏裝 8 粒,以此類推,直到把 64 個格子裝完。」國王一聽,暗暗發笑,要求太低了,照此辦理。不久,棋盤就裝不下了,改用麻袋,麻袋也不行了,改用小車,小車也不行了,糧倉很快告罄。數米的人累昏無數,那格子卻像個無底洞,怎?也填不滿……國王終於發現,他上當了,因為他會變成沒有一粒米的窮者。一個東西哪怕基數很小,一旦以幾何級倍數增長,最後的結果也會很驚人的。 (接下頁)
貧窮者的發展難,起步難,堅持更難。就那麼幾粒米,你自己都沒了胃口。可一件事情的成功,往往就在於最後一步。當基數積累到一定的時候,只需要跳一下格子,你就立地成佛了。這之前的一切都是鋪墊,沒有第一粒米,就沒有後面的小車大車,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也是艱難的。但是世界上聰明的人很多,有知識的人遍地都是,但真正能發大財的卻少,要把知識變?知本,只有和資本聯姻才行。
財智哲學:富人靠資本生錢,貧窮者靠知本致富。以知本作為資本,赤手空拳打天下,可能是現代貧窮者們最後也最輝煌的夢想。但是,一個生活在底層的人,很難有俯瞰的眼光和軒昂的氣度,貧窮者內心最缺乏的其實就是這種自信。
理財是一種思想,如果你想要更多的錢,必須改變你的思路。任何一位白手起家的人總是從小做起,循序漸進,然後不斷壯大。投資也是這樣,起初的投入雖有限,但以財生財的觀念來說,它必然會成為未來獲取更大收益的基礎。很多人試圖期望儲蓄和籌集一大筆錢後,再來做一筆大生意或大投資,因為他們認?大的投入才能賺到真正的大錢,但往往事與願違。太多的不成熟的動機和思維方式最終都使他們的大量資本承擔著巨大的風險,要?生意不成,要?慘痛的損失掉其中的大部分。
那麼,不理財而僅靠自己的一身本事,就會逐漸富有起來嗎?因為很多人在面對理財、投資時,總會不成熟的認為有風險,誰又虧了,誰又血本無歸了。總是認為把錢存在銀行更把穩一點,殊不知,正因為這樣,他們失去了能逐漸成為一個富人的機緣,並且永遠也富有不了,只能成為一個辛苦賺錢的工具,而非自由自在的享受生活的人。



Saturday, March 17, 2012

從此,沒有藉口不理財 -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

從此,沒有藉口不理財 -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

低薪時代,明知理財才是累積財富的正途,但你為何遲遲不行動?

懶惰其實不是真正的原因,最主要的還是心中那一股對投資的擔憂與恐懼。《Cheers》雜誌特別專訪著有《上班可以致富》、《如何規避股市風暴》、《投資股票的第一本書》等暢銷書,並熟悉上班族投資心理的匯豐銀行信託投資分處資深副總裁楊偉凱,歸納出上班族不積極投資的4個原因,幫助你解除心理障礙,重拾投資行動力。

心結1:我不懂!

是否要看得懂技術分析、財務報表,才可以投資?

【行動建議】從大師投資法入手

投資其實不一定需要很高深的知識。尤其本來就不太敢投資的人,千萬不要從看每天的財經新聞著手,因為它們的資訊來源很多,可能會把你搞亂。

股市每天的波動很大,你在報紙上看到的可能已是好幾手的訊息,即使看再多,也不見得會有好的投資報酬。不如先閱讀投資大師級的書,如巴菲特、彼得.林區、德國投資大師安德烈.斯科托蘭尼的書。

他們的投資觀念比較正確,如果在一開始時建立了正確的基本觀念,當你犯第1次錯、第2次錯、第3次錯,你就會歸納出什麼樣的做法才是對的。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業,花太多時間看盤,意義不大。如果真的要投資股票,建議先從龍頭股開始,因為龍頭股的市值比較大,波動相對較小,除非你對產業的景氣循環、上下游關係了解很深,再去考慮比較小的股票。

§

心結2:沒時間

沒時間研究,不知道何時該買,何時該賣?

【行動建議】分散時間點買賣

如果你選擇的投資標的是值得中長期投資的,就不需要每天看盤。如果你要賺的是20%,為什麼要那麼在意今天漲2%、還是跌2%?每天都有市場訊息會導致股票價格波動,只要投資的是長期可成長的基金,每一季找個時間看一次,就可以了。而若有分散時間點買賣,就不太需要擔心時間點選得對不對。

舉例來說,我可能先花些時間研究,認為「南亞」的基本面不錯,在自認為適合的價格先買1張,但它最近受到力霸集團風暴影響稍微跌了一些,但我知道和南亞本身沒有關係的,所以又再買進1張,這樣不但不會感到跌價的壓力,反而會感覺是以更便宜的價格買到,心理狀態就不同。

心結3:怕賠錢!

好不容易存下來的辛苦血汗錢,希望不要被折損!

【行動建議】賠錢要清楚原因

賠錢是很正常的。

不要怕賠錢,因為賠錢換來的經驗,可以幫助你在未來賺到更多錢。但賠錢後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失敗的原因是什麼,是標的有問題、時機有問題、還是風險不夠分散?你應該繼續投資,但是要修正你上次的投資方式。

舉例來說,過去台灣股市上萬點的時候,有很多人盲目追高,後來賠了很多錢,紛紛都說以後不投資了,但接下來若又上萬點,他們可能馬上又會充滿信心地衝進來買,這是很可怕的。

§

當然有些人寧可把錢拿去放定存,不想有任何損傷。其實投資1年獲利10%是很容易做到的,風險也不大,如果你選擇沒有任何風險的定存,當然也要接受不投資的財富累積差距(見算式1、2)。

心結4:錢太少!

我一定要累積到一筆大數目,才值得投資?

【行動建議】投資要趁早

每個人一踏入社會、不管錢有多少,就算每個月只有3千元、5千元的餘錢,也一定要開始想辦法投資。要這麼早就開始投資,一是因為投資是靠時間、複利去累積的,你愈早投入的錢,對將來的貢獻度會愈大。

二則是因為要趁投資金額較小時,盡早訓練自己的理財EQ。即使你每個月只用3千元定期定額投資基金,你會看到自己投資5個月,漲了8%,過了一段時間又跌到2%,後來又漲到15%,你就會對投資的標的有感覺,也會訓練出自己的理財EQ。就像小的時候學游泳,愈不怕被水嗆,學得愈快。

投資的經驗愈多,自己對風險的警覺度會愈高,做決策的穩定度也會更強。一般來講,隨著年紀增長,手上的資金會累積得更多,所以投資時會更緊張,做錯決策也會影響更大,所以更要從小錢開始磨練。

算式1

5年買台塑,賺進小March

本金343,000元(2002年1月初買進台塑股票10張的價格)

投資台塑股票:5年後

§

從此,沒有藉口不理財

配股加股息13,490股╳股價54.1元(2006年年底股價)=744,300元

獲利:401,300元

放銀行定存:5年後

本金╳利息2%=371,274元

獲利:28,274元

算式2

每月存1萬元,基金、定存大不同

5年

本金(元):600,000

銀行定存報酬率2%:630,474

投資基金報酬率10%:774,371

相差金額:約14萬元

10年

本金(元):1,200,000

銀行定存報酬率2%:1,327,197

投資基金報酬率10%:2,048,450

相差金額:約72萬元

Thursday, February 16, 2012

時事篇/一次讀懂歐債危機 - 經理人月刊 - 商業企管 - udn聯合書報攤

時事篇/一次讀懂歐債危機 - 經理人月刊 - 商業企管 - udn聯合書報攤


時事篇/一次讀懂歐債危機 - 經理人月刊 - 商業企管

【撰文/劉揚銘】
從金融海嘯到歐債危機,全球經濟出了哪些問題?

發生歐債危機的各國將要縮衣節食,償還債務,刪減政府開支,而台灣產業以外銷為主,當海外需求降低,訂單自然減少,或許更多人得放無薪假。然而,歐債危機最終根源在全球貿易失衡。除了赤字國的不知節制,出口國過度依賴赤字國消費,也是造成災難的間接推手。

歐債危機的出現,最早可追溯至2009年12月,希臘因欠下鉅額公債,導致債信被信評公司降級,不得不向歐盟與國際貨幣基金(IMF)申請紓困。當時,多數人以為這是單一國家的問題,想不到,2010年中,愛爾蘭與葡萄牙同樣被降評;2011年,義大利與西班牙也出現類似狀況。全球各國這才驚覺,這是一場連鎖危機。

這5國總計欠下超過8兆美元的債務,等於全球資金總額的15%。當初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閉引發金融海嘯時,其總資產也只有6390億美元,歐豬五國的債務總額,已達到雷曼的12倍。若這次再無法解決問題,將重創全球經濟。

原本在歐元區有「穩定與成長公約」(Stability and Growth Pact,簡稱SGP公約),規定各國政府的年度赤字不得超過GDP的3%,政府債務不得超過GDP的60%。但現今,歐豬五國的赤字幾乎都超過GDP的10%(其中希臘更高達15.4%),義大利與希臘的債務更高達GDP的120%左右──這兩國人民一整年所賺的錢,拿來還債都不夠。

歐債近因:金融海嘯,讓政府支出提高

為什麼它們會欠下如此大規模的債務?

台大財金系教授沈中華表示,歐債問題的直接起因,源自2008年的美國金融海嘯。為了因應海嘯帶來的衝擊,各國政府無不提高紓困金、失業補助,加強政府支出以提振景氣,這也讓歐盟決定暫時不嚴格執行SGP公約,造成各國債務飆高。從統計數據也能看到,2009年歐洲各國的政府赤字都比2008年增加了一倍左右。而《這次不一樣:金融風暴是可以預測的》研究了過去百年來的資料發現,金融危機發生後,三年內政府債務平均會增加86%。

而且,一旦政府祭出寬鬆的財政政策,就很難再回復緊縮,往往讓債務愈欠愈多。沈中華說明,在民主國家,政府都希望討好選民,例如台灣也在金融海嘯時發放消費券、對失業者補助1萬8000元、民眾買車可補助3萬元等。然而,這些都是政府花納稅人的錢,而接受補助的部門度過不景氣後,也不見把錢還給政府,好比汽車業去年業績不錯,卻也不用多繳稅。「各國政府變成送錢,不是借錢給產業度過難關,」沈中華說,政府救產業,應該有更好的方式,可以提供利率很低的援助、甚至拿一點股權,但要有借有還,不能只是平白送錢。

歐債遠因:各國競爭力不同,匯率卻綁死

除了金融海嘯讓政府支出雪上加霜,歐債問題還有一個結構性的因素:歐元區內各國經濟狀況不同,卻採用歐元的統一匯率與利率,體質弱的國家無法以貶值促進出口,也無法降息來刺激投資,造成強者恆強、弱者愈弱的局面。

舉例來說,歐元區內的德國已是出口大國,勞工薪資又便宜,因而能不斷地吸引投資(1997~2008年,德國每年薪資約成長2%,歐元區平均是2.9%,希臘高達6.4%,企業當然會往德國去);經濟體質較差的西班牙、希臘等國,若能以貶值來提升出口競爭力,或許能改善現狀,現在卻被綁死在歐元架構下,政府唯一刺激經濟的武器,只剩下擴大政府支出、採用各種補助政策。而德國出口貿易所賺來的錢,又拿來購買各國公債(等於是借錢給各國),造成歐債問題的惡性循環。

歐豬各國,各有不同的內部問題

當然,歐豬五國會有今天,也都有自己內部的問題。例如《自食惡果》的作者麥可‧路易士就稱希臘人「對政府支出的管控荒腔走板,每個人都不惜以公益為代價,追求私利。」過去12年內,希臘公務員的薪資增加了一倍(還沒算他們所收的賄賂),公務員薪資大約是民間企業的三倍。希臘國營鐵路一年獲利1億歐元,但薪資支出卻高達4億歐元,還要加上3億歐元的其他費用。希臘財政部長曾抱怨:「出錢讓所有火車旅客搭計程車,都比維持一個鐵路公司便宜!」

此外,由於教師福利好,希臘平均每個學生聘請的老師人數,是芬蘭的4倍。然而芬蘭是歐洲教育水準最高的國家,希臘卻吊車尾,送小孩去公立學校的家長,還得再請家教,才能確定小孩真的學得到東西。

不只政府支出浮濫,希臘政府連歲收都有問題,全國人民包括議員都習慣性逃稅,因為法院平均15年才能針對逃稅案做出判決。希臘國會沒有預算委員會、甚至政府也沒有類似主計處的獨立統計機構,當初加入歐元區時,就已做假帳來符合進入規定。

除了惡棍希臘之外,愛爾蘭、西班牙與葡萄牙主要的問題,是2000年以後,國內資金浮濫因而出現房地產泡沫。泡沫破滅後,貸款買房的人還不出房貸、營建公司向銀行倒債,出現了類似美國次貸風暴、金融海嘯的症狀。

既然歐債危機的直接起因是2008美國金融海嘯,而歐洲內部也在相同的時間點發生類似的問題,那麼,我們應該追溯金融海嘯的成因,才能發現歐債問題的病灶。

追根究柢,是什麼造成金融海嘯?

前國際貨幣基金(IMF)首席經濟學家拉古拉姆‧拉詹(Raghuram Rajan)在《金融斷層線》中,歸納了引發金融海嘯的幾大因素。

第一,美國財富分配愈來愈集中在頂層,2007年,所得最高的1%家庭擁有23.5%的總財富(1976年只有8.9%),而且高收入階層(例如經理人)比收入位於全國平均值的階層(例如勞工、事務助理)薪資成長更快,讓中產階級每天都感受到薪資原地踏步的痛。

這樣的政治壓力下,美國政府不是設法提高中低階層的所得,反而以讓他們多消費的方式來安撫,政府放寬信用條件、增加對家庭的放款,讓更多中低收入者也能買得起房子,你不必有信用紀錄,只要有在繳租金、水電費,就可以房價全額貸款、不需要自備款(至於帳單以後再說),這種「讓他們偶爾來趟異國旅遊,就不會在意薪水文風不動」的政策,推動了房地產泡沫。

第二個促成金融海嘯的因素,則是金融業貪婪的利潤動機。美國自2000網路泡沫破滅後,持續推動寬鬆信用政策、維持低利率,錢存在銀行無法獲得高利潤,於是資金開始流向房屋、股票、債券,推動這些資產價格的上漲。

金融業競爭愈趨激烈,而政府又承諾會維持低利率一段時間,無異於表明不會刺破房產價格泡沫,於是金融業開始瘋狂追求利潤、而甘心冒著泡沫破裂的風險,大量持有次級房貸抵押證券、信用違約交換(CDS)等金融商品(這段故事可參考P.111《大債時代》書介),甚至借入資金成本極高的短期債務,來炒作這些商品。最後,終於在中低收入者「繳不出帳單」時,泡沫破裂,讓金融機構欠下大筆債務甚至倒閉,只能等待政府救援。

出口導向經濟,也是災難間接兇手

《自食惡果》提到,2002~2007年,全世界充滿了浮濫的資金,信貸氾濫成災,等於告訴大家「過去你負擔不起,但現在燈光已經熄滅,你想幹嘛都沒人會管你!」許多國家因此有了盡情享樂和放縱的機會,於是美國、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都出現了類似的房地產泡沫。

不過,若把全球金融想像成一個大銀行,美國、愛爾蘭這些客戶之所以能借錢炒房,還要在海嘯之後借錢(發公債)來紓困銀行、提高政府支出,最後引發歐債危機,背後又是哪些客戶在努力存款,讓他們有錢可貸?

這個問題便指向引發金融海嘯的第三個因素:出口導向的經濟體。《金融斷層線》指出,經濟體系裡如果都是講求節約生活的人,就不可能繁榮,因為沒人花錢,就不會有人賺得了錢。近年來,美國、英國、西班牙等國家的花費已超過他們賺取的收入,因此只能舉債以弭平落差。而以出口導向為主的中國、德國、日本,以及台灣、南韓等國卻恰好相反。

美國、西班牙、英國等以政策鼓勵負債消費,在不景氣時,更被出口國視為救贖之道。我們依賴其他國家擴增消費來促進經濟成長,外銷產品、賺取外匯後,又用外匯存底買進美國(與其他國家)公債,等於再借錢給這些赤字國消費。然而這種不均衡的發展不可能長久持續,當赤字國少了房價高漲、紙上財富的支撐後,無力再擴增需求,就爆發家庭與政府的債務危機,而出口國也因此陷入不景氣。

繞了世界一大圈,我們才發現,每天拚外銷訂單的我們,竟也是金融海嘯、歐債危機的間接推手之一,我們也即將承擔歐債危機的部分後果。

Wednesday, February 15, 2012

戴勝益給年輕人的理財建議

Claire's living room:戴勝益給年輕人的理財建議 - 樂多日誌

戴勝益給年輕人的理財建議


財務分配要以自己為中心向外擴散
整理者:彭媁琳 採訪者:朱紀中、郭莉芳、彭媁琳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最近多了一個頭銜「興櫃股王老闆」,因為王品股票4月底在興櫃市場登錄(2727),股價一度暴衝到538元。儘管股價暴衝,戴勝益卻將自己和家人名下8成的股票捐出,重新思索自己賺錢的意義。他說:「財富超過所需,會擾亂我的價值觀!」

曾經創業9次失敗,一度負債1億6,000萬元的戴勝益,靠著好人緣,借錢創辦王品集團東山再起;18年後,王品發展出8個副品牌,而且打入中國重要城市,年營收目前達到70億8,000萬元,擁有每年賺超過一個資本額的獲利能力。

重新攀上人生高峰的戴勝益說,每個人都應該趕快存到第1桶金,證明自己的能力。但千萬不能靠物質去「撐大」自己的自信,要學會如何管理財富。這位將價值38億4,000萬元股票(每股400元計)捐出的餐飲大亨如何看待金錢和財富?以下是《Smart智富》月刊專訪戴勝益的菁華摘要。

理財代表你的價值觀》用名牌撐自信,很要不得

《Smart智富》月刊問(以下簡稱「問」):懂得理財,會是人生的必修學分嗎?

戴勝益答(以下簡稱「答」):我認為是。透過「理財」,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價值觀;看其他事情,價值觀都還沒那麼清楚。因為財富是每個人處理事情的核心概念,如果他不能處理得非常四平八穩,那做其他事情,更不會四平八穩。因為來公司做事情,一個案子可能是300萬元、800萬元,如果他連自己的8萬元都管不好,那800萬元交給他,一定給你亂搞,我們會損失很大。所以,我公司應徵主管,我會東問西問,把他的財務狀況、家裡狀況全部問情楚。

問:個人財務狀況要怎麼問?

答:我會問說,你這個手錶不錯,多少錢買的? 這衣服在哪裡買的、多少錢?你開什麼車啊?你南部人,台北住哪裡?租金一個月多少?南部房子是買的嗎?現在還有多少貸款沒付清?一下子就問出來了。我不會讓把自己財務弄得一團糟的人,來我公司當主管,因為連自己的錢都管不好,怎麼替公司做事情?

問:可是你不是嚴禁員工做股票、搞投資?

答:投資跟投機是兩回事!Arrangement(管理)跟Investment(投資)又是不同的兩回事,在Arrangement這個層次,每個人都應該把自己的財富管理做到很好。很多人不會理財,不該花的花,該花的卻不花,結果都把錢財花在錯誤的地方。例如有人年收入200萬元,卻拿50萬元來買LV包包,那就是一種錯誤,所以我才一直說,有這種名牌傾向的,家裡一定會比較困苦,而且他的未來比較堪慮。而且有這種比較,就不能貼心交朋友,因為他是用這樣(指名牌包)來衡量別人,用這樣的名牌來撐大自己的自信,自信靠撐出來的,這是不對的!

問:你以前會這樣嗎?

答:會!我以前有賓士、有司機,每個月還花7萬5,000元顧問費去請造型師,每一季帶我去買衣服,全身穿的都是Armani。人都有一段迷失的時候,要證明自己是成功的。很少人能跳過那個,如果能用很短的時間跳過去,就會從外在的滿足,變成內在的幸福。現在,我認為,人應該先擁有金錢,但不要被它綁住,「擁有」表示我的能力,但你如果把金錢拿來享受,那會改變你的價值觀跟思考方式。

理財目標就是5個「一」》先擴大自己的能量,才能創造財富

問:所以你贊成每個人都應該先存到第1桶金?

答:當然!我認為花錢不能花錯方向,尤其年輕人不應該亂花錢,應該要累積財富才對。雖然可以賺到幾億元的人很少,但你至少要能夠照顧家裡的生活,買一棟房子,然後存自己的退休金,這已經很努力了。年輕人不必叫他去奉獻什麼,不用!先把自己照顧好,就好了。

我說過,人生要有5個「一」,事業上要拿「一」個獎、出「一」本書,接下來,一定要有「一」棟房子,不然到最後生活會很自卑,而且退休之前房子一定要零貸款。再來,夫妻兩個一年要有「一」百萬元可以花,而且是花到死都花不完。如果自己有房、有100萬元,還有勞健保,到老就算要請菲傭照顧你也夠,這樣兒女就敢來看你。這是很關鍵的問題,可是很多人沒想到。現在國民壽命平均是78歲,你65歲退休,中間有13年,也就是說夫妻兩人要存1,300萬元(才能滿足前述每年花100萬元的需求),那是一個尊嚴的保障、孩子孝順你的開端,因為不用花到他們的錢,以後還有房子可以分。最後,你就可以健健康康活到「一」百歲。

問:很多人認為,年輕人為了存第1桶金,應該盡量節儉度日,是嗎?

答:如果你月薪不到4萬元,我認為你就不要去儲蓄、不要累積財富、不要跟會,也不要寄回家裡,要把薪水花掉,去擴大自己的視野、交很多朋友、累積很多知識。如果只賺4萬元,要儲蓄、要拿回家裡,那會過得很慘,年輕就是要擴大自己,而不是把自己縮小。

我都這樣勸我的朋友,否則出社會以前,爸媽會給錢讓小孩去補習,什麼錢都在花,可是出社會以後,卻要孩子拿錢回家,一下子把孩子綁死,為什麼?至於要儲蓄、要寄給爸媽,我認為等月薪達到6萬元以後再做。

但我不是要大家不要累積財富,而是要增加自己的能量,像去登聖母峰、單車環島,都是增加能量,能量增加後,就會有非常多累積財富的機會。錢要花在擴大自己能量,我創業的時候一塊錢都沒有,因此存200萬元對我創業也沒有幫助啊!可是我跟朋友互動很好,可以馬上借到1億6,000萬元創業。所以,眼光不要那麼淺,每個月省5,000元,省到的都是跟朋友去看電影、喝咖啡、去同事家裡看小Baby的錢,這樣非常笨。

我們公司鼓勵體驗、不鼓勵物質炫耀,體驗可以擴大視野、增加自信,但是物質上的虛榮只是一種壯膽,那是不一樣的。我鼓勵每個人一輩子要吃100顆星米其林餐廳,平均一家1.5顆,所以你要吃60~70家米其林餐廳,這叫體驗。

理財講究合宜的分配》無論自私或委屈自己,都不好

問:所以年輕人應該把賺到的錢全部都花在自己身上,投資自己?

答:不是,這種價值觀反而很偏頗,人應該要全方位的分配財富。例如來我們公司應徵的人,說他一個月賺8萬元都投資在自己身上,去補習、投資自己,這樣的主管對下屬會好嗎?不會啊,他很自私;如果他8萬元都花在下屬身上,這樣也不對,因為自己都沒有照顧好,只去照顧身邊的人。

所有事情應該從自己開始,然後是老婆、小孩、父母、兄弟姊妹,接下來才是其他的關係,像漣漪一樣,石頭丟下去,一圈一圈地擴散出去。如果分配錯誤,表示價值觀、判斷力有問題,所以我從理財方式就知道一個人的想法,知道這個人會怎麼做事情、會不會得罪人、會不會得到人家尊重。

問:大部分人工作,都是為了累積財富,你呢?

答:我很怕財富會超過我所需,這會擾亂我的價值觀。但我現在找到繼續奮鬥工作的動力了!因為我把名下大部分王品的股票都捐出去,其中50%捐給用我爸媽名字成立的基金會。那個基金會只做一件事,所有台灣國民小學的小朋友,家裡貧窮的,一人一年5,000元,以王品今年可以配的股利看,5,000張股票可以有6,000萬元股利,預估明年會更多,這些錢就可以資助1萬2,000個家庭。

我跟員工講,我們以前努力工作是為了照顧公司8,000位同仁,現在還有台灣1萬個貧窮家庭,這是大家的成就感跟責任,讓我覺得賺錢很有意義。這樣不但工作的動力出來了,而且當我這樣做以後,公司陸續有20多位同仁也回去自己或是父母的母校設立獎學金。

有位西堤的主管就用他爸媽名字提供獎學金,他媽媽已經80幾歲,不太能走路了,聽到孩子這樣做,當場哭出來,覺得孩子很有成就。這讓我覺得真的很有意思,我們賺錢就對了,很有價值。所以我打算公司股票正式掛牌上市那一天,把獎學金的名單列出來,看能不能弄到50個獎學金,變成全台灣擁有最多獎學金的上市公司。

Thursday, December 29, 2011

權證是什麼?權證投資如何獲利? | 瑞傑投資理財網

權證是什麼?權證投資如何獲利? | 瑞傑投資理財網

權證是什麼?權證投資如何獲利?
Money 發表於 2010-02-23 16:00 | 閱讀 |
權證的魅力與風險在於雲霄飛車般的大漲大跌,台灣上市櫃股票漲跌停板是7%,不過,在交易所掛牌的權證,幾乎天天都有翻倍行情上演。
權證是什麼?有人形容,買權證像是買樂透,以小搏大,只要幾百塊的資金,短短幾天便可能得到數倍的報酬率,但也有可能像把錢丟入水溝,「槓龜」後,手上的權證通通成「歸零膏」。
但若把權證形容成樂透,似乎又不太正確,一來權證可沒法像樂透一樣一夕致富,二來,樂透開獎數字全由老天決定,權證的價格則與連結的個股走勢有關。
舉例來說,凱基LD(05995)是檔追蹤裕隆(2201)股價變化的認購權證,裕隆2月9日時漲停,凱基LD當日也跟隨著裕隆大漲132%,若是「看得準」裕隆行情的投資人,透過權證下手可以多賺接近18倍。
由此可知,購買權證的首先要先問自己的便是,「不論看漲或是看跌,是不是對個股或指數後續行情有看法?」如果有的話,透過權證投資,是把你手上資金威力大增數倍的好工具。如果答案是「否」,哪麼買權證可能就真的像是買樂透彩。
權證是什麼?買進認購權證,代表你先付錢買入一個「權利」,跟券商訂下之後向券商買股票的契約。
假設約定好一檔股票半年後用15元買入,若是半年後股票漲到20元,你依舊可以用15元買到這張股票;但若是半年後股票只剩下10元,想必你不會願意用 15元去買股票,這時候,花錢買下來的「權利」,就變得毫無價值了。
認售權證剛好相反,代表你跟券商約定價錢,未來可把股票賣給券商。
假設約定三個月後用10元賣股票給券商,三個月後股票下跌只剩下5元的價值,但因為你擁有賣股票的「權利」,你只要去市場上花5元買一張股票,就可用10 元的價格賣給券商。

權證就是把這項「權利」放在交易所裡頭,每天都可以交易,權利的價值則會隨約定的價格、股價以及時間價值遞減等因素變動。
簡而言之,如果覺得股票會漲,那麼就要買進「認購權證」;如果覺得股票會跌,那麼就要選擇「認售權證」。
以上出自 聯合理財網 原文網址; http://udn.com/NEWS/STOCK/STO6/5429037.shtml
瑞傑理財補充: 權證(Warrant)香港人把它叫做「窩輪」,對權證的投資行為叫「炒輪」,香港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權證市場。權證算是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一種,權證交易具有高槓桿作用,風險比股票投資要高,隨著到期覆約日的逼近,權證的時間價值會一天天的減少,所以權證投資,或許應該說是要做「短期投機」而非「長期投資」。在每個權證發行時,都已經訂好權證的「覆約日」,到了覆約日持有人必須依權證內容覆約或是棄權,也就是說會「強制」造成獲利了解或是認賠出場,所以權證操作是不適合「長期持有」的,打算要進行權證交易的人一定要特別留意。

##HID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