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16, 2012

時事篇/一次讀懂歐債危機 - 經理人月刊 - 商業企管 - udn聯合書報攤

時事篇/一次讀懂歐債危機 - 經理人月刊 - 商業企管 - udn聯合書報攤


時事篇/一次讀懂歐債危機 - 經理人月刊 - 商業企管

【撰文/劉揚銘】
從金融海嘯到歐債危機,全球經濟出了哪些問題?

發生歐債危機的各國將要縮衣節食,償還債務,刪減政府開支,而台灣產業以外銷為主,當海外需求降低,訂單自然減少,或許更多人得放無薪假。然而,歐債危機最終根源在全球貿易失衡。除了赤字國的不知節制,出口國過度依賴赤字國消費,也是造成災難的間接推手。

歐債危機的出現,最早可追溯至2009年12月,希臘因欠下鉅額公債,導致債信被信評公司降級,不得不向歐盟與國際貨幣基金(IMF)申請紓困。當時,多數人以為這是單一國家的問題,想不到,2010年中,愛爾蘭與葡萄牙同樣被降評;2011年,義大利與西班牙也出現類似狀況。全球各國這才驚覺,這是一場連鎖危機。

這5國總計欠下超過8兆美元的債務,等於全球資金總額的15%。當初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閉引發金融海嘯時,其總資產也只有6390億美元,歐豬五國的債務總額,已達到雷曼的12倍。若這次再無法解決問題,將重創全球經濟。

原本在歐元區有「穩定與成長公約」(Stability and Growth Pact,簡稱SGP公約),規定各國政府的年度赤字不得超過GDP的3%,政府債務不得超過GDP的60%。但現今,歐豬五國的赤字幾乎都超過GDP的10%(其中希臘更高達15.4%),義大利與希臘的債務更高達GDP的120%左右──這兩國人民一整年所賺的錢,拿來還債都不夠。

歐債近因:金融海嘯,讓政府支出提高

為什麼它們會欠下如此大規模的債務?

台大財金系教授沈中華表示,歐債問題的直接起因,源自2008年的美國金融海嘯。為了因應海嘯帶來的衝擊,各國政府無不提高紓困金、失業補助,加強政府支出以提振景氣,這也讓歐盟決定暫時不嚴格執行SGP公約,造成各國債務飆高。從統計數據也能看到,2009年歐洲各國的政府赤字都比2008年增加了一倍左右。而《這次不一樣:金融風暴是可以預測的》研究了過去百年來的資料發現,金融危機發生後,三年內政府債務平均會增加86%。

而且,一旦政府祭出寬鬆的財政政策,就很難再回復緊縮,往往讓債務愈欠愈多。沈中華說明,在民主國家,政府都希望討好選民,例如台灣也在金融海嘯時發放消費券、對失業者補助1萬8000元、民眾買車可補助3萬元等。然而,這些都是政府花納稅人的錢,而接受補助的部門度過不景氣後,也不見把錢還給政府,好比汽車業去年業績不錯,卻也不用多繳稅。「各國政府變成送錢,不是借錢給產業度過難關,」沈中華說,政府救產業,應該有更好的方式,可以提供利率很低的援助、甚至拿一點股權,但要有借有還,不能只是平白送錢。

歐債遠因:各國競爭力不同,匯率卻綁死

除了金融海嘯讓政府支出雪上加霜,歐債問題還有一個結構性的因素:歐元區內各國經濟狀況不同,卻採用歐元的統一匯率與利率,體質弱的國家無法以貶值促進出口,也無法降息來刺激投資,造成強者恆強、弱者愈弱的局面。

舉例來說,歐元區內的德國已是出口大國,勞工薪資又便宜,因而能不斷地吸引投資(1997~2008年,德國每年薪資約成長2%,歐元區平均是2.9%,希臘高達6.4%,企業當然會往德國去);經濟體質較差的西班牙、希臘等國,若能以貶值來提升出口競爭力,或許能改善現狀,現在卻被綁死在歐元架構下,政府唯一刺激經濟的武器,只剩下擴大政府支出、採用各種補助政策。而德國出口貿易所賺來的錢,又拿來購買各國公債(等於是借錢給各國),造成歐債問題的惡性循環。

歐豬各國,各有不同的內部問題

當然,歐豬五國會有今天,也都有自己內部的問題。例如《自食惡果》的作者麥可‧路易士就稱希臘人「對政府支出的管控荒腔走板,每個人都不惜以公益為代價,追求私利。」過去12年內,希臘公務員的薪資增加了一倍(還沒算他們所收的賄賂),公務員薪資大約是民間企業的三倍。希臘國營鐵路一年獲利1億歐元,但薪資支出卻高達4億歐元,還要加上3億歐元的其他費用。希臘財政部長曾抱怨:「出錢讓所有火車旅客搭計程車,都比維持一個鐵路公司便宜!」

此外,由於教師福利好,希臘平均每個學生聘請的老師人數,是芬蘭的4倍。然而芬蘭是歐洲教育水準最高的國家,希臘卻吊車尾,送小孩去公立學校的家長,還得再請家教,才能確定小孩真的學得到東西。

不只政府支出浮濫,希臘政府連歲收都有問題,全國人民包括議員都習慣性逃稅,因為法院平均15年才能針對逃稅案做出判決。希臘國會沒有預算委員會、甚至政府也沒有類似主計處的獨立統計機構,當初加入歐元區時,就已做假帳來符合進入規定。

除了惡棍希臘之外,愛爾蘭、西班牙與葡萄牙主要的問題,是2000年以後,國內資金浮濫因而出現房地產泡沫。泡沫破滅後,貸款買房的人還不出房貸、營建公司向銀行倒債,出現了類似美國次貸風暴、金融海嘯的症狀。

既然歐債危機的直接起因是2008美國金融海嘯,而歐洲內部也在相同的時間點發生類似的問題,那麼,我們應該追溯金融海嘯的成因,才能發現歐債問題的病灶。

追根究柢,是什麼造成金融海嘯?

前國際貨幣基金(IMF)首席經濟學家拉古拉姆‧拉詹(Raghuram Rajan)在《金融斷層線》中,歸納了引發金融海嘯的幾大因素。

第一,美國財富分配愈來愈集中在頂層,2007年,所得最高的1%家庭擁有23.5%的總財富(1976年只有8.9%),而且高收入階層(例如經理人)比收入位於全國平均值的階層(例如勞工、事務助理)薪資成長更快,讓中產階級每天都感受到薪資原地踏步的痛。

這樣的政治壓力下,美國政府不是設法提高中低階層的所得,反而以讓他們多消費的方式來安撫,政府放寬信用條件、增加對家庭的放款,讓更多中低收入者也能買得起房子,你不必有信用紀錄,只要有在繳租金、水電費,就可以房價全額貸款、不需要自備款(至於帳單以後再說),這種「讓他們偶爾來趟異國旅遊,就不會在意薪水文風不動」的政策,推動了房地產泡沫。

第二個促成金融海嘯的因素,則是金融業貪婪的利潤動機。美國自2000網路泡沫破滅後,持續推動寬鬆信用政策、維持低利率,錢存在銀行無法獲得高利潤,於是資金開始流向房屋、股票、債券,推動這些資產價格的上漲。

金融業競爭愈趨激烈,而政府又承諾會維持低利率一段時間,無異於表明不會刺破房產價格泡沫,於是金融業開始瘋狂追求利潤、而甘心冒著泡沫破裂的風險,大量持有次級房貸抵押證券、信用違約交換(CDS)等金融商品(這段故事可參考P.111《大債時代》書介),甚至借入資金成本極高的短期債務,來炒作這些商品。最後,終於在中低收入者「繳不出帳單」時,泡沫破裂,讓金融機構欠下大筆債務甚至倒閉,只能等待政府救援。

出口導向經濟,也是災難間接兇手

《自食惡果》提到,2002~2007年,全世界充滿了浮濫的資金,信貸氾濫成災,等於告訴大家「過去你負擔不起,但現在燈光已經熄滅,你想幹嘛都沒人會管你!」許多國家因此有了盡情享樂和放縱的機會,於是美國、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都出現了類似的房地產泡沫。

不過,若把全球金融想像成一個大銀行,美國、愛爾蘭這些客戶之所以能借錢炒房,還要在海嘯之後借錢(發公債)來紓困銀行、提高政府支出,最後引發歐債危機,背後又是哪些客戶在努力存款,讓他們有錢可貸?

這個問題便指向引發金融海嘯的第三個因素:出口導向的經濟體。《金融斷層線》指出,經濟體系裡如果都是講求節約生活的人,就不可能繁榮,因為沒人花錢,就不會有人賺得了錢。近年來,美國、英國、西班牙等國家的花費已超過他們賺取的收入,因此只能舉債以弭平落差。而以出口導向為主的中國、德國、日本,以及台灣、南韓等國卻恰好相反。

美國、西班牙、英國等以政策鼓勵負債消費,在不景氣時,更被出口國視為救贖之道。我們依賴其他國家擴增消費來促進經濟成長,外銷產品、賺取外匯後,又用外匯存底買進美國(與其他國家)公債,等於再借錢給這些赤字國消費。然而這種不均衡的發展不可能長久持續,當赤字國少了房價高漲、紙上財富的支撐後,無力再擴增需求,就爆發家庭與政府的債務危機,而出口國也因此陷入不景氣。

繞了世界一大圈,我們才發現,每天拚外銷訂單的我們,竟也是金融海嘯、歐債危機的間接推手之一,我們也即將承擔歐債危機的部分後果。

Wednesday, February 15, 2012

戴勝益給年輕人的理財建議

Claire's living room:戴勝益給年輕人的理財建議 - 樂多日誌

戴勝益給年輕人的理財建議


財務分配要以自己為中心向外擴散
整理者:彭媁琳 採訪者:朱紀中、郭莉芳、彭媁琳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最近多了一個頭銜「興櫃股王老闆」,因為王品股票4月底在興櫃市場登錄(2727),股價一度暴衝到538元。儘管股價暴衝,戴勝益卻將自己和家人名下8成的股票捐出,重新思索自己賺錢的意義。他說:「財富超過所需,會擾亂我的價值觀!」

曾經創業9次失敗,一度負債1億6,000萬元的戴勝益,靠著好人緣,借錢創辦王品集團東山再起;18年後,王品發展出8個副品牌,而且打入中國重要城市,年營收目前達到70億8,000萬元,擁有每年賺超過一個資本額的獲利能力。

重新攀上人生高峰的戴勝益說,每個人都應該趕快存到第1桶金,證明自己的能力。但千萬不能靠物質去「撐大」自己的自信,要學會如何管理財富。這位將價值38億4,000萬元股票(每股400元計)捐出的餐飲大亨如何看待金錢和財富?以下是《Smart智富》月刊專訪戴勝益的菁華摘要。

理財代表你的價值觀》用名牌撐自信,很要不得

《Smart智富》月刊問(以下簡稱「問」):懂得理財,會是人生的必修學分嗎?

戴勝益答(以下簡稱「答」):我認為是。透過「理財」,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價值觀;看其他事情,價值觀都還沒那麼清楚。因為財富是每個人處理事情的核心概念,如果他不能處理得非常四平八穩,那做其他事情,更不會四平八穩。因為來公司做事情,一個案子可能是300萬元、800萬元,如果他連自己的8萬元都管不好,那800萬元交給他,一定給你亂搞,我們會損失很大。所以,我公司應徵主管,我會東問西問,把他的財務狀況、家裡狀況全部問情楚。

問:個人財務狀況要怎麼問?

答:我會問說,你這個手錶不錯,多少錢買的? 這衣服在哪裡買的、多少錢?你開什麼車啊?你南部人,台北住哪裡?租金一個月多少?南部房子是買的嗎?現在還有多少貸款沒付清?一下子就問出來了。我不會讓把自己財務弄得一團糟的人,來我公司當主管,因為連自己的錢都管不好,怎麼替公司做事情?

問:可是你不是嚴禁員工做股票、搞投資?

答:投資跟投機是兩回事!Arrangement(管理)跟Investment(投資)又是不同的兩回事,在Arrangement這個層次,每個人都應該把自己的財富管理做到很好。很多人不會理財,不該花的花,該花的卻不花,結果都把錢財花在錯誤的地方。例如有人年收入200萬元,卻拿50萬元來買LV包包,那就是一種錯誤,所以我才一直說,有這種名牌傾向的,家裡一定會比較困苦,而且他的未來比較堪慮。而且有這種比較,就不能貼心交朋友,因為他是用這樣(指名牌包)來衡量別人,用這樣的名牌來撐大自己的自信,自信靠撐出來的,這是不對的!

問:你以前會這樣嗎?

答:會!我以前有賓士、有司機,每個月還花7萬5,000元顧問費去請造型師,每一季帶我去買衣服,全身穿的都是Armani。人都有一段迷失的時候,要證明自己是成功的。很少人能跳過那個,如果能用很短的時間跳過去,就會從外在的滿足,變成內在的幸福。現在,我認為,人應該先擁有金錢,但不要被它綁住,「擁有」表示我的能力,但你如果把金錢拿來享受,那會改變你的價值觀跟思考方式。

理財目標就是5個「一」》先擴大自己的能量,才能創造財富

問:所以你贊成每個人都應該先存到第1桶金?

答:當然!我認為花錢不能花錯方向,尤其年輕人不應該亂花錢,應該要累積財富才對。雖然可以賺到幾億元的人很少,但你至少要能夠照顧家裡的生活,買一棟房子,然後存自己的退休金,這已經很努力了。年輕人不必叫他去奉獻什麼,不用!先把自己照顧好,就好了。

我說過,人生要有5個「一」,事業上要拿「一」個獎、出「一」本書,接下來,一定要有「一」棟房子,不然到最後生活會很自卑,而且退休之前房子一定要零貸款。再來,夫妻兩個一年要有「一」百萬元可以花,而且是花到死都花不完。如果自己有房、有100萬元,還有勞健保,到老就算要請菲傭照顧你也夠,這樣兒女就敢來看你。這是很關鍵的問題,可是很多人沒想到。現在國民壽命平均是78歲,你65歲退休,中間有13年,也就是說夫妻兩人要存1,300萬元(才能滿足前述每年花100萬元的需求),那是一個尊嚴的保障、孩子孝順你的開端,因為不用花到他們的錢,以後還有房子可以分。最後,你就可以健健康康活到「一」百歲。

問:很多人認為,年輕人為了存第1桶金,應該盡量節儉度日,是嗎?

答:如果你月薪不到4萬元,我認為你就不要去儲蓄、不要累積財富、不要跟會,也不要寄回家裡,要把薪水花掉,去擴大自己的視野、交很多朋友、累積很多知識。如果只賺4萬元,要儲蓄、要拿回家裡,那會過得很慘,年輕就是要擴大自己,而不是把自己縮小。

我都這樣勸我的朋友,否則出社會以前,爸媽會給錢讓小孩去補習,什麼錢都在花,可是出社會以後,卻要孩子拿錢回家,一下子把孩子綁死,為什麼?至於要儲蓄、要寄給爸媽,我認為等月薪達到6萬元以後再做。

但我不是要大家不要累積財富,而是要增加自己的能量,像去登聖母峰、單車環島,都是增加能量,能量增加後,就會有非常多累積財富的機會。錢要花在擴大自己能量,我創業的時候一塊錢都沒有,因此存200萬元對我創業也沒有幫助啊!可是我跟朋友互動很好,可以馬上借到1億6,000萬元創業。所以,眼光不要那麼淺,每個月省5,000元,省到的都是跟朋友去看電影、喝咖啡、去同事家裡看小Baby的錢,這樣非常笨。

我們公司鼓勵體驗、不鼓勵物質炫耀,體驗可以擴大視野、增加自信,但是物質上的虛榮只是一種壯膽,那是不一樣的。我鼓勵每個人一輩子要吃100顆星米其林餐廳,平均一家1.5顆,所以你要吃60~70家米其林餐廳,這叫體驗。

理財講究合宜的分配》無論自私或委屈自己,都不好

問:所以年輕人應該把賺到的錢全部都花在自己身上,投資自己?

答:不是,這種價值觀反而很偏頗,人應該要全方位的分配財富。例如來我們公司應徵的人,說他一個月賺8萬元都投資在自己身上,去補習、投資自己,這樣的主管對下屬會好嗎?不會啊,他很自私;如果他8萬元都花在下屬身上,這樣也不對,因為自己都沒有照顧好,只去照顧身邊的人。

所有事情應該從自己開始,然後是老婆、小孩、父母、兄弟姊妹,接下來才是其他的關係,像漣漪一樣,石頭丟下去,一圈一圈地擴散出去。如果分配錯誤,表示價值觀、判斷力有問題,所以我從理財方式就知道一個人的想法,知道這個人會怎麼做事情、會不會得罪人、會不會得到人家尊重。

問:大部分人工作,都是為了累積財富,你呢?

答:我很怕財富會超過我所需,這會擾亂我的價值觀。但我現在找到繼續奮鬥工作的動力了!因為我把名下大部分王品的股票都捐出去,其中50%捐給用我爸媽名字成立的基金會。那個基金會只做一件事,所有台灣國民小學的小朋友,家裡貧窮的,一人一年5,000元,以王品今年可以配的股利看,5,000張股票可以有6,000萬元股利,預估明年會更多,這些錢就可以資助1萬2,000個家庭。

我跟員工講,我們以前努力工作是為了照顧公司8,000位同仁,現在還有台灣1萬個貧窮家庭,這是大家的成就感跟責任,讓我覺得賺錢很有意義。這樣不但工作的動力出來了,而且當我這樣做以後,公司陸續有20多位同仁也回去自己或是父母的母校設立獎學金。

有位西堤的主管就用他爸媽名字提供獎學金,他媽媽已經80幾歲,不太能走路了,聽到孩子這樣做,當場哭出來,覺得孩子很有成就。這讓我覺得真的很有意思,我們賺錢就對了,很有價值。所以我打算公司股票正式掛牌上市那一天,把獎學金的名單列出來,看能不能弄到50個獎學金,變成全台灣擁有最多獎學金的上市公司。

##HIDEME##